双板滑雪心得整理(下篇:入门到野雪分支的装备选择)

  【0】学会了平行式转弯,双板滑雪也就算正式入了门(没错,这仅仅只是入门!)。和游戏里的魔法学徒一样,入了门,就要正式选择自己的专精——是神圣魔法?死亡魔法?元素魔法?还是时空魔法等等等等。滑雪进阶大致上有这么几个方向:速降回转——对应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雪上技巧(moguls,俗称雪包道上的猫跳)和空中技巧(类似滑板极限运动,利用小跳台或者半管加速升空后表演空中动作)——对应冬奥会的自由滑雪项目;北欧式滑雪(侧重登山和野雪,和冬奥会的北欧式滑雪装备同源但内容不同)和后山野雪(同样侧重登山和野雪,但装备来源于高山滑雪装备)。

  【1】所有项目所要求的技术和装备以及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滑雪场都会尽量准备多样化的场地满足不同需求,而一块普通的160cm标准carving板也可以基本满足以上所有项目的需求(除了北欧式是完全独自的装备)。但如果要玩的精玩的透玩的好,还是得考虑各个项目不同的特点。

  【2】速降与回转是滑雪场内压雪雪道的高端技术延续。学会了平行式转弯之后,从高处险处陡坡下来就不是问题,问题就变成的怎么下的快(速度挑战),下的准(精确度挑战),下的潇洒(动作美感挑战)。这些要求同样也是竞技项目的打分依据了。但是滑雪场尽管提供了可供速降与回转的理想硬件环境,我们却不得不考虑其他滑雪客的干扰问题——只要会犁式就可以上所有雪道,所以即便是在高级道上情况也非常复杂,就好像F1开到普通马路上,还坚持F1的高速一定是要出问题的。

  【3】所以一般来说,滑雪进阶玩雪上技巧(moguls skiing)是最稳妥的选择。雪上技巧的雪包道让人望而生畏(或者说是需要用到特别的技巧)直接将低水平玩家拒之门外,而相对于难度它的危险性却是较低(虽然也追求速度但毕竟场地凹凸不平没法冲出极速,而且人少也大大降低了相撞风险),技巧性和挑战的达成感就极强,还能玩出漂亮的猫跳(所以国内直接俗称其为猫跳滑雪),同时对滑雪板也并没有特别极端的要求。

Pisten ischgl skiurlaub

  【4】要注意的是,雪包道并不仅仅是人工造出来的技巧挑战雪道,而更是每一条雪道在经过长时间滑刻之后都会自然形成的现象。所以雪包道的技巧不仅仅是进阶,更有其现实意义——高级道的难度绝不在于坡度(完美压雪的雪道无论多陡都是容易下来的),而在于复杂乃至恶劣的环境。比如未压雪的情况就会自然形成雪包,就必须有专门的技巧来应对。

  【5】空中技巧和我们常看到的超高长程跳台滑雪(使用超大的专用北欧式滑雪板)并不是一回事,而更接近滑板极限运动以及单板滑雪的空中技巧。通常滑雪场都有专门的snow park供空中技巧玩家玩耍。空中技巧实际上发源于滑板和单板滑雪,所以双板去玩是有一定装备要求的(胖而长的滑雪板能较好的吸收冲击力)。

  【6】滑雪板的最初目的并非是体验滑降乐趣的娱乐工具而是冬季越野的交通工具。北欧式(telemark)滑雪板脚后跟不固定因而长于平地以及爬坡,由此导致的滑降能力减弱则需要用专门的滑降姿势(telemark turn)来对应。而参考了北欧式滑雪板的构造特性,高山(alpine,也就是通常我们玩的滑雪板)滑雪板采用特殊的固定器构造(可以切换至脚后跟自由的tour模式)也能大大强化爬坡能力。两者起源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成为了体验后山野雪的最佳方式。

  【7】后山野雪(backcountry ski)的乐趣有二,一是复杂且综合环境下的挑战性,二是野外自然形成的深雪粉雪无与伦比的悬浮感。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登山(利用alpine tour或telemark滑雪板的登山模式)后再滑降才能体验到这些乐趣。但这并非绝对,巨大滑雪场的非正规路线往往是更便利的选择——虽说非正规不扫雪很少人走,但安全性其实也是有一定保障的,电话信号覆盖可以呼叫滑雪场救援,一般也不会有雪崩和断崖的危险(有这样危险的地方都会被滑雪场明确标识为绝对禁区)。

  【8】但即便是在滑雪场就能享受到野雪,我们仍然需要知道,野雪板和压雪场地板有完全不同的特性,鞋和固定器有特殊要求,还需要搭配登山用的额外装备。毕竟野雪的乐趣绝不仅仅在于滑降(telemark就是注重行走大于滑降,而北海道这样的豪雪地带以前也有滑雪板是登山工具的传统说法),在大自然提供的无限制场地上自由的纵横驰骋(大范围深度积雪之后很多其他季节无法走通的路线就完全开放了)才是野雪的真谛。

////////////////////////////危险性警告////////////////////////////

  滑雪入门之后,上述的进阶项目一般每样都会玩上一点,也自然会遇到前面提到的各种风险。滑雪场内的情况下,尽管常有撞树撞人和空中动作失败摔伤,但基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滑雪场的雪上摩托很快,担架队也训练有素。但野雪(即便利用滑雪场的场地边缘野雪)得到救援的机会就要小得多,所以本文绝对不会有任何推荐的意图,仅仅只是简单介绍其装备体系。 

////////////////////////////危险性警告////////////////////////////

【装备篇:滑雪板】

Ski dimensions

  一块滑雪板的基本指标有【重量weight】【长度length】【刻滑旋转半径sidecut radius】和三围的【板头宽tip width】【板腰宽waist width】【板尾宽tail width】。通常意义上,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长度腰宽旋转半径。长度和腰宽共同决定了滑雪板的底面积,底面积越大【通过能力】就越强【高速安定性】就越好;底面积越小(特别是长度越短),自然就越容易【操控】,往往也会更轻盈。而旋转半径R就决定了自然立刃刻滑(carving)的旋回特性(滑雪板两头大中间小,立刃之后会在雪平面上形成弯弓形而非横板直插,所以立刃之后不作任何事情都会自然滑出弧线,这自然弧线的半径就是滑雪板的R值),一般我们说R值大就是大回转板,R值小就是小回转板。在纯立刃刻滑(carving技术,最自然最省力外力施加最小,也最快最潇洒,是通常教程中的基本标准)的情况下,回转半径越小自然速度越慢(更多方向转换和动能消耗),回转半径大则可以自然刻出长而快的弧——这和竞技项目的大小回转的情况也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一块新手板的要求应该是【轻】、【短】、【底面积大】、【R值小】。轻和短就容易操控,底面积大通过能力强,R值小速度慢且好操控。但短和底面积大互相有冲突,所以一般通过增加腰宽来增加底面积。腰宽增加之后,为了减低R值,就必须随之增加头尾宽(R值主要取决于板本身的侧边弧线,其实也就是头尾宽和腰宽的差值)。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很多滑雪教练爱用140cm,腰略宽,头尾膨大的滑雪板,便于操控也有一定的通过能力。新手买自己第一块板,也可以考虑这种类型。

  而学会滑雪之后则可以考虑所谓的全山板(all mountain)。长度160-170(根据身高减去10cm),三围比如120-80-100(腰宽较大,所以必须增大头尾宽来压低R值,同时也增加了底面积和通过能力),R值15-17(普通玩家总希望R值越低越好,但相对宽大的全山板难以再压低R值了)。全山坂虽然没有什么优点,但也没什么缺点,很多人只会拥有一块板,那全山就是最合适的。到了中级进阶阶段,【重量】和【刚性stiffness】也要列入考量。重量当然越轻越好,而刚性则是越硬越适合进阶者(注意刚性很难看到具体数值,但一般厂商都会给出软/中等/硬的概述)。

  至于野雪板则有多种考量因素。对野雪般来说,唯有重量轻是绝对的条件(考虑到登山的需求),场地板最关键的R值则变得不那么重要(野雪环境不可能玩的出标准的刻滑carving。而且R值小代表侧边弧线明显,在恶雪冰结情况下容易被刮倒)。长/宽/硬/高R值的胖板fat ski是最标准的野雪板(最著名的滑雪用具销售网站evo上的back country分类中基本都是这样的胖板),优点是超强浮力、复杂雪面状况的通过力和滑降安定性,缺点则是笨重和操作灵活性不便,特别是在登山模式时较累以及低海拔林木带巡航时躲闪不利。所以很多人也倾向于高性能的场地板去野雪,在登山为主的情况下,短轻灵便的高性能场地板显然既省力又能在林间来去自如,而缺点则是浮力较弱在严冬深雪期从无到有开辟道路就很不利。

  最后顺带一提,telemark和alpine tour两种滑雪板尽管起源不同,但现在无论鞋还是板都趋向于同质化,即兼顾登山和滑降的平衡。传统上telemark细长极端追求轻盈行进的特点正在慢慢消失(而转向使用全山板甚至胖板),所以要玩telemark的话也可以关注下新旧不同的取向。

【装备篇:固定器】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会单买固定器(都是一整套板鞋固定器买好调配好到手)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实固定器不仅是鞋与板的关键连接,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通常意义上固定器的性能取决于两个数值:重量DIN值(脱落值)。重量很好理解,当然也是越轻越好。DIN值则决定了受到多大冲击力时固定器会自动打开让人和板脱离。DIN值的问题就让很多人费解,因为DIN值有一个固定计算公式(比如标准体型的人70公斤体重大约就用6.5这样),高端固定器提供超高DIN值似乎也没什么必要,设定错误甚至有害(新手在雪道上摔倒如果没有及时自动脱板很可能自伤)。但首先竞速需要高DIN值——高速也意味着高冲击力,速度一起来就自动脱板显然极端危险。其次需要非规则强扭雪板的情况或者不能让板轻易脱落的情况,也需要高DIN值——而这些情况通常就会发生在野雪环境。自动脱板固然可以保护身体(不被巨大的外力强扭弄伤),但在复杂环境下滑雪板是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兼具悬浮/爬坡/移动等多项重要功能,失去滑雪板后整个人在深雪中简直是寸步难行,所以野雪环境轻易让板脱落也绝不明智。

  而固定器的功能,则主要是和雪鞋的适配,也就是长度上的适配。最普通的固定器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一般后部会有一个轨道让固定器可以前后滑动(很多前部也能位置调节),旋转螺丝(顶起轨道,拉起调节拉杆。。。各种固定器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即可调节固定器位置以适配不同鞋长(sole length,指鞋底部的长度,和鞋码size不是一回事)。如下图,Heel DIN Adjustment Screw用于调节脱落值,而Heel Track Adjustment则用来调整固定器位置。一般固定器的调节轨道上还会附带有长度数字,让你按数字去顺利匹配鞋长。如果只是自己专用的一套雪具自然无需关注固定器长度调节,但如果经常和朋友混用,买带有调节拉杆(拉起拉杆即能调节位置而无需动用螺丝刀)的固定器显然是方便的。

Ski binding parts

  后山野雪的情况,固定器的作用就更为关键了。市面上现在有三种类型的后山野雪用固定器,目的都是【登山模式下只需轻轻抬起后跟即可推进,而无需费力抬起整块滑雪板】,实现的方法三者略有不同,telemark北欧式固定器是最传统的滑雪板构造,固定器轻巧灵便,只固定脚尖而完全开放后脚跟。alpine tour固定器看名字就知道来源于高山滑雪(alpine),其实就是普通的滑雪场雪板固定器通过一个开关可以切换到登山模式——上图中间那块白色垫板可以以固定器前段为支点整体翘起,此时固定器后部仍旧与雪鞋紧密结合。tech binding也叫TLT固定器则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滑降模式时和普通固定器一样前后都与雪鞋结合,而登山模式时则和telemark固定器一样完全放开脚后跟。

  所以野雪固定器的选择其实也很清晰明了。telemark是独自的系统,从古至今有非常多的玩法——极简版本的系统甚至可以直接穿登山鞋上,比如军品的野雪板就是这样的系统,虽然牺牲了滑降乐趣但大大增强了作战机动性,穿上板可以快速穿梭冰雪地形,脱下板就是普通的鞋子立刻进入作战状态;而最新版本的系统前端则直接采用tech binding的前端(只是完全放开脚后跟这点还是坚持了telemark的传统)。相对古早的telemark系统简单实用——细长板和固定器都构造简单价格相对较低;而最新科技的telemark则具备了几乎媲美alpine系统的滑降能力,但又保留了telemark独特的乐趣。所以telemark并不仅仅是穷人在冬季登山野雪的选择(整套系统确实便宜一些),也是滑雪老手换口味寻找额外乐趣的新系统。

  alpine tour是直接源自高山滑雪的系统,整套东西和传统的滑雪场场地滑雪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直接通用。在后山野雪的层面,at系统已经被更轻更方便的tech系统完全取代。但对于以场地为主偶尔野雪,或者利用滑雪场的缆车去后山野雪的玩家来说,标准的高山滑雪装备显然是简单易懂又方便的。而且因为被tech系统取代的关系,整套at系统的二手价格也意外的便宜,囊中羞涩又想要各方面兼顾,就很好入手。

  tech binding是结合前两者优点的理想系统,它轻质(特别是在登山模式下明显的轻于at系统)安定(以至于telemark都要改用tech系统的前端)方便(不脱板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切换各种模式),滑降模式式又有和传统高山滑雪系统完全相同的操作和性能。但要注意的是,tech系统也是独自的系统,现在仅用于后山野雪而未能全面普及,这种情况下它的价格就必然很贵。

  所谓装备党是非常容易陷入的一个日常误区。不顺利就怨装备不行,这在滑雪的领域确实也是成立的。但即便使用普通的胖板和at固定器组合(所谓的笨重不灵便),其实冬山仍然是比较容易攀登的,相比夏山的炎热缺水砂石泥土地面的难走,冬山脚感要好太多(深雪中开路毕竟是偶尔,大部分情况也就玩个成熟路线,跟着轨迹走即可),体能消耗其实也相对减少了。所以相对来说老式的alpine tour系统仍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价格可以接受(价格和买场地板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了),功能齐全,装备通用,操作上和普通滑雪板也没有太大区别。

【装备篇:滑雪鞋】

 滑雪鞋的性能优劣主要体现在重量,锁扣系统,内外鞋构成,保暖性以及硬度。其中最容易量化评估的就是重量硬度,整套滑雪用具的所有组成部分几乎都是越轻越好越硬越适合高手,鞋子也不例外。但是比这两个量化指标,更重要的其实是脚感和眼缘,这就只能说是各人有各人的情况了。当然了,鞋长(sole length)也是必须和固定器尺码放在一起考虑的一个因素(SML每个尺码的固定器只对应一定鞋长的调节范围)。

  比起场地内标准滑雪鞋,后山野雪的鞋子就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首先鞋底是橡胶底而非普通场地鞋的塑料底——牺牲了耐久性而增强了通行能力;然后就是能切换为登山模式——通过一个开关解放脚后跟的前后移动角度(通常的滑雪鞋必须紧紧锁死脚的移动以达到保护效果)。所以后山野雪鞋也被叫做兼用靴,滑雪与行走的兼用两用。

3335 1

  如果说兼用靴的登山模式是为了配合固定器的登山模式而更省力的抬升脚后跟推动雪板前进的话,行走能力又是为何呢?没错,就是为了脱板登山。尽管野雪板配合底部粘合的滑雪板皮肤ski skin在雪面上有极强的爬坡能力(再加上斜向上登坡结合kick turn的攀爬技术),但最后的山顶往往是岩石路况,就不得不脱掉板徒步上山了。不过老实说遇到这种情况始终还是装上简易冰爪(crampons)来得比较保险。而在要兼顾行走和滑降情况下,又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就是硬度问题,如前文所述,鞋子越硬则滑降性能越好,但根据常识也可以知道,登山和行走需要轻盈和一定程度的柔软。这中间就需要取到一个平衡了(不过实际上at系统的雪鞋似乎还是倾向于做的硬和稳固)。

  最后要说明的是,telemark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相对复杂的鞋子体系,如果要购买一定要搞明白固定器和鞋的对应关系。alpine和alpine tour两者完全通用(用场地鞋登山或者用at鞋去配合普通固定期也是完全可以的);tech则有完全独自的鞋子(看上去和普通鞋差不多,但前有孔后有螺丝,如上图)。而在名称表记上还有一些要注意的,alpine(场地标准)有时候直接被叫做ISO,alpine tour还是叫alpine tour,而tech binding则可能被叫做alpine tour(tech)。

【装备篇:防水、防寒及防护】

  本系列的最初谈到了新人滑雪装备的基本要求,就是和城市里一样暖和即可。但到了进阶的阶段,这个要求就不够用了,最起码需要注意到下面几个方面:

防水:既要防下雪也要防摔倒后的弄湿,所以防水衣裤是必须的。衣服可以用春秋的冲锋衣代用,日常裤子防水的较少,可以套上雨裤,也可以在迪卡侬买个200不到的滑雪裤就足够用了(宽大暖和舒适还防水)。另外手套的防水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城市用手套尽管足够保暖,但弄湿之后冷气迅速渗透就全完了,所以还是需要专用的防水滑雪手套,内外两件套的形式则更便于你在寒冷的山顶去掉外层手套用内层手套比如说操作手机拍照等等。

防寒:新手动作激烈速度却极慢,所以不用担心冷的问题。进阶之后滑的顺溜体力消耗小速度又快,冷风就扑面而来。其实防寒的要领并不在于绝对温度,而在于不裸露肌肤——具体来说就是不露出头部的皮肤,所以帽子护目镜围脖全部要上,把脸裹得严严实实就绝对不会冷了。脸部通常大家都很重视,但容易被忽视的是脚部防寒。如果是自己的雪鞋,可以在里面加入保暖鞋垫。而两双袜子则是必须的——如果两双袜子也不够?那就穿三双。。。

防护:进入进阶阶段,又傻又笨的头盔就变成了必需品。滑雪的重大事故很多都源于头部重击,所以一个头盔带来的安心感远远超过其带来的小小麻烦。此外护目镜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防护作用,不过这本来优先级就很高,相信没什么人会在高速寒风下用肉眼去看风景吧。

【装备篇:野雪登山用具】

夏冬两用伸缩登山杖滑雪杖的问题上有一个巨大的尴尬。两用折叠登山杖方便(登山阶段的长度调节,以及滑雪尖端圆盘根据环境选用普通小圆盘或者深雪大圆盘),但不确定因素也增多(伸缩及圆盘部分的松脱和被深雪吞没)。专用(普通)滑雪杖绝对可靠,但长度不能调节因而在登山阶段不便,尖端圆盘也是用热熔胶固定死的,要换装必须用开水煮化热熔胶,换装后再重新封胶也很麻烦。不过考虑到始终还是滑降较为危险,还是专门拿一对滑雪杖改造前端固定成深雪专用为最妥当。

滑雪板用登山皮肤(ski skins):滑雪板登山最重要的辅助工具,黏着面利用长效胶水和扣具附着于滑雪板底部,底面则提供强大的摩擦力,在雪地上安定性和登行能力绝佳。雪板皮肤很贵也很难伺候,一般还是买配套的比较省心(野雪板很多都自带skins)。要注意的是即使只是在滑雪场玩后山野雪(而并非刻意要登山),最好也背上滑雪背包并带着雪板皮肤,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到一个进退两难而必须登坂的山沟,万一遇到这种情况,雪板皮肤就能大显身手了。

Ascension plush 12h

滑雪板用冰爪:雪板皮肤的辅助品,一般和at固定器配套。能够巧妙的配合at固定器的登山模式提供更强大的抓地力。但我个人认为当需要用到雪板冰爪的时候也说明坡度接近于极限(因为单用皮肤已经具有非常强大的爬坡能力了),为了安全考量也应该注意路线是否准确合理而非用雪板冰爪强行攀登。

登山鞋用简易冰爪:接近登顶的时候一般都是要脱板步行的。当然后山野雪用兼用靴也有一定的抓地力,不过简易冰爪轻便好用,备在包里总是没错的。更何况考虑到昂贵的兼用靴的橡胶底还有磨损的问题,似乎就更有必要利用冰爪来降低损耗了。

滑雪用背包:直接拿夏季用登山包来用也可以,包里需要装载的东西也和夏天登山差不多——相机,充电宝,饮用水,补充能量用食品。当然高端玩家还会用专用滑雪背包(可在两侧方便的挂载滑雪板),这样行动范围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了。

////////////////////////////危险性警告////////////////////////////

  无论是哪种进阶滑雪,都伴随一定的危险性。我既不会故意无视这种危险性,也不会故意淡化进阶滑雪的魅力与乐趣。具体的推荐是绝对不会有的,但基本的信息也算是梳理了一遍。我个人夏天就热爱登山,所以登山加滑雪=后山野雪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组合,再加上后山野雪板确实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元素,在这里介绍的也较多一些。

  不过其实也不用想得这么复杂,安全第一的意识量力而行,恰当的较为大众化的切实方案选择,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充分享受了。




此条目发表在运动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